第一次見到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臺州溫嶺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間救助站(下稱:民間救助站)站長郭文標的人,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看向他皸裂的雙手——經海水長年累月侵蝕,皮膚粗糙、手指異常腫大。正是這雙手,43年如一日對抗大海的冷酷,從風浪里拯救了數千人的生命。
1967年11月,郭文標出生于石塘鎮小沙頭村,13歲起就跟著長輩在海里學習捕魚。15歲那年的一個臺風天,他在當地漁港救起了一位落水的老漁民,第二天老人的家人找上門來,一個勁地道謝,“當時我就被打動了,發現救助生命原來這么有成就感”。
和衣而睡、手機從不靜音,接到消息后即刻出發;自掏腰包購買潛水設備、消防設備,竭盡所能為溺水者尋找一線生機……如今,郭文標的人生早已和海上義務救助緊密交織,“最忙的時候連做夢都在救人”。
走進民間救助站,一張作戰圖掛在最顯眼的位置。郭文標以網格的形式劃分東海海域,幾乎在每一塊區域都曾留下“戰斗足跡”——只要求救者報出經緯度,他便能大概說出當地的水流情況、暗礁險灘等,第一時間組織救援力量奔赴現場。
2月21日,郭文標在船上講述自己的海上救助經歷。傅飛揚 攝
多年來,郭文標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全國見義勇為模范、“中華慈善獎”以及國際海事組織頒發的“海上特別勇敢獎”等各項榮譽。獎章背后,是一次次與“死神”賽跑的驚心動魄。
“2007年左右,一艘來自巴拿馬的船只在東海遇險,尾柱斷裂,水從齒輪箱里涌上來,我只帶了一個氧氣面罩下水,想盡各種辦法把漏洞堵上了。”郭文標介紹說,他還援助過來自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家的船只。“有一位英國船長在接受救援后緊緊握著我的手不愿放開,我也收獲了一份跨越重洋的友誼。”
近年來,郭文標還救助來自臺灣的漁船數十次。在他的推動下,2013年,臺灣宜蘭縣義勇海上救難協會成立,其與溫嶺市簽訂首份海峽兩岸民間救助合作協議,兩地救援組織不斷積累聯合救援實戰經驗,實現了海上應急救助的雙向奔赴。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郭文標已在海上救助2000余人。他于2008年創辦的民間救助站共有10余艘船、23位專業救援人員,已成為海上救助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2023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郭文標將履職工作與海上救助相結合,關注“5G+海上救助”、漁船互助互救專項基金、海上安全問題事前防治等話題。
他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臺州海警局、臺州市總工會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找上門來,大家一起研究海上救助面臨的船只老舊、資金短缺等問題,商討解決之法。
與大海打了半輩子交道,郭文標也深知海洋對漁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2025年全國兩會,他將提出關于維護海洋生態平衡、調整東海休漁期的建議。
“如今東海休漁期是每年5月1日12時至9月16日12時,但經常有漁民在3月至4月捕撈到處于懷孕狀態的魚,它們沒有充足的繁殖時間,這是對海洋資源的一種破壞。”郭文標說,希望能酌情提前東海休漁期,并通過海洋漁業資源保護補貼、柴油補貼等減輕漁民的壓力。
高強度奮斗在海上救助的“戰場”,讓58歲的郭文標偶爾也會感到力不從心。但令他欣慰的是,兒子郭靖的救援能力越來越強,即使自己干不動了也有人“接棒”。“年輕人有沖勁、對新技術的接受度高,海上安全的未來需要他們的守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