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記者 黃艷梅 邵婉云
“那天你問我,幸福是什么?我想悄悄告訴你,幸福是首歌。嗨嘹嘹啰,嗨幸福嘹嘹啰……”近日,廣西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室傳出悠揚的歌聲,社區各族居民在排練山歌《幸福嘹嘹啰》,現場其樂融融。
《幸福嘹嘹啰》是一首具有良慶壯族嘹啰山歌特色的歌曲,由蟠龍社區志愿者、音樂人趙羽創作,這首山歌在蟠龍社區廣為傳唱。當天,趙羽撥動著手中的銅鼓琴,為社區居民領唱、伴奏。
8月24日,在廣西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室,社區各族居民在排練山歌。中新網記者 黃艷梅 攝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南寧市良慶區是“中國嘹啰山歌之鄉”。嘹啰山歌傳唱千年,曲調優美,以二人對唱或多人對唱為主,在歌唱的首、中、尾部反復出現“嘹”“啰”的襯腔,以此加強歌曲的表現力,是壯族民眾“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的民間藝術形式。
趙羽說,山歌是廣西民眾重要的交流方式。每一次與社區居民在一起排練、合唱,他都能感受到大家對音樂的喜愛,快樂從心底油然而生。
“我喜歡唱歌,每周都來練歌。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很開心、很快樂,幸福感滿滿。”74歲的社區居民何繼榮說。
8月24日,國家一級美術師、一級書法師劉才世在為蟠龍社區居民上公益書法課。中新網記者 黃艷梅 攝
蟠龍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居住著漢族、壯族、瑤族、侗族、仫佬族等15個民族居民,常住人口約2.7萬人。在這里,社區各族群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場景時常上演。
24日,參加“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八桂大地展新顏”集中采訪活動的編輯記者走進蟠龍社區,探尋這個“超級大家庭”的幸福“密碼”。
“社區里每周都會組織活動,包括唱歌、跳舞、書法、繪畫等,各族居民都積極參加。我參加社區活動有兩年多了,退休生活每天都過得很充實。”蟠龍社區居民劉堅說。
在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專門設置了民族文化作品展示區。中新網記者 黃艷梅 攝
“幸福是什么?”在劉堅看來,“幸福就是社區各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居住在一起,有各種文體活動和便民服務,每天都很開心快樂。”
“在城市,社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間,是對一個地方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直接的紐帶。”蟠龍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雁琳說,社區黨委結合轄區多民族聚居和企業及流動人口多的實際,秉持“民族團結一家親”理念,創新“136”工作機制,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六共”社會條件。
“希望社區開辦‘老年人’食堂;希望社區多聯合醫院、衛生服務中心到各小區開展義診活動;父母身體不好,無法外出采買,希望社區幫助老人購買日常用品……”在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一面“微心愿”墻上,社區居民可以快速發布心愿,分享心得,互助實現心愿。
近年來,蟠龍社區收集并解決了800余條關于就業、教育、疫苗接種等各族群眾關心的問題,“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
“社區實行‘黨建+網格化’管理,每周都有固定的公益服務,還組建了‘友鄰幫幫群’‘老友幫幫團’志愿服務團隊,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如同大家庭般溫暖和諧。”社區居民潘金英說。
通過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蟠龍社區實現服務共享、資源共享和發展共享。社區各族群眾像家人一樣,常常歡聚在社區,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鄰里一家親,共唱幸福曲。蟠龍社區港灣合唱團成員覃向紅說:“好日子天天歌里過,我們的幸福生活都在歌聲里。”(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