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今,一支由山東大學醫學生組成的實踐隊伍默默行走在祖國的西部。24名隊員跨越近兩萬公里,走進四川大涼山,寧夏中衛,西藏拉薩、日喀則,新疆伊犁、烏魯木齊等西部地區開展義診服務、科普宣講、走訪調研等實踐活動。
(相關資料圖)
3次社會實踐中,這支名為“醫路西行”的社會實踐隊共走訪調研20家基層醫療單位,開展9次義診及科普宣講,服務群眾3900余人次,采訪18名西部地區優秀醫務工作者。這群年輕人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行動投身鄉村振興,用青春力量助力健康中國。
義診:學以致用,擔當使命
“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當地群眾雖不算富裕,但鄰里和睦,安居樂業,我見證了這里的人民對健康的渴望與珍惜,也將繼續努力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實踐隊隊員、來自齊魯醫院(第一臨床學院)消化內科的博士王騰凱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開展義診活動后說。
在實踐隊開展的幾場義診中,消化內科的隊伍一直都是最長的,王騰凱一坐就是一上午,他希望能夠用有限的義診時間去服務更多的群眾。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66團新廣場義診結束后,實踐隊隊員準備乘車離開,一名老大爺急促地敲開了車門,他帶著膝關節的片子一定要讓骨科隊員鄭通給看一下,想“聽一聽齊魯醫院專家的建議”。
“你快嘗嘗我們新疆的桃子,甜得嘞!”大爺還將自家種的幾個桃子塞到實踐隊員孫宇涵的手中。66團有當地知名的桃子種植基地,他堅持要讓給他看病的“博士專家”們嘗嘗當地最新鮮的桃子。
實踐隊隊員在西部地區開展義診和科普宣講,克服了日照輻射強烈、高原空氣稀薄、交通出行不便、語言溝通不暢等困難,在消化內科、呼吸內科、普外科、神經外科、骨科、婦產科、泌尿外科等方向為當地群眾提供專業診療服務,并利用專門制作的科普物料生動通俗地講解常見疾病的預防治療。
他們在廣闊的西部留下了山大人奉獻擔當的本色,也留下了閃亮的“齊魯印記”。
對話榜樣,他們是“行走的思政課堂”
隊員們見到朱強,是在山東省立醫院的消化內科病房,這時距離他結束援疆任務已有3個月。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是國家衛健委加強東西部交流,提升當地群眾獲得感的有力舉措。“醫路西行”社會實踐隊成立之初,就開始陸續采訪整理支援西部的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事跡。朱強便是其中的代表。
朱強回憶,自己抵達新疆后完成的第一項工作便是發揮個人專業特長,率先在兵團醫院城北分院牽頭建立“魯兵同心·泰山學者”特色消化專科,組建了醫療團隊。
援疆期間,朱強堅持每年組織開展“光明行”活動,免費為近百名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他還邀請省內??漆t院組成醫療團隊,重點打造當地醫院的特色肛腸專科,成功實施手術300余例。“山東援疆醫生”由此成為兵團職工群眾最信賴的品牌。
在海拔4000米的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隊員們在采訪王剛的過程中見證了患兒小洛桑的母親向王剛獻上哈達的動人場景。
兩歲半的小洛桑來自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東嘎鄉,患有右側腹股溝斜疝,這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每次發作時,腸管就會突入腹股溝,小洛桑既疼痛又害怕。
以往此類患兒需要遠赴拉薩或者內地才能手術,聽說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可以做這項手術,一家人匆匆趕來。王剛仔細檢查后,為小洛桑制定了治療方案,手術由王剛主刀,當地醫務人員配合完成。這是日喀則市婦保院第一例小兒外科手術。
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之前沒有小兒外科,缺少相應人員以及手術需要的器械設備。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籌備和1個月的試運行,王剛創立了日喀則首家小兒外科,使其具備了門診接診幾十個病種、病房開展常見小兒外科手術的能力,收治病種涵蓋了小兒先天性畸形、外傷等,并開展了當地首例小兒腹腔鏡微創手術。
5年來,實踐隊員累計采訪18名西部地區優秀醫務工作者,其中包括山大校友,山東省各級醫療單位的醫生。
在隊員們眼中,他們是“行走的思政課堂”。從榜樣的示范引領,從他們扎根西部、授人以漁的故事里,隊員們真正領悟“海拔高,斗志更高;風沙硬,作風更硬”的援藏精神,明白何為“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
調研:聚焦基層,逐夢西部
基層醫療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地基”,也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醫院人員短缺、技術局限問題突出,但也在穩步改善,醫療支援取得顯著成果”,這是“醫路西行”社會實踐隊隊長薛志偉在走訪西部基層醫院后的感悟。
山東大學致力于“五育并舉”“三全育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醫路西行”社會實踐隊便是其中一個縮影。5年間,“醫路西行”實踐隊走訪調研了20余家不同等級的醫療單位并開展座談交流,從省級到村級,涉及范圍廣、內容覆蓋全。
隨著中央支援西部的各項政策落地開花,基層醫療單位的硬件設施和就醫環境有了質的提升,每年也不乏碩士、博士畢業生扎根西部、支援西部,但是相對于服務的人口和地域,醫療人才仍處相對匱乏的狀態。
“希望你們能夠多待一些時間,更希望未來能有同學留在金陽,扎根西部。”這是在走訪座談過程中,金陽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高紅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調研中,令隊員們感慨的不僅有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還有鄉村振興結出的成果。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曾是大涼山腹地的深度貧困村,參觀完三河村的村史館,齊魯醫院(第一臨床學院)骨外科碩士鄭通感慨:“村史館里的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展示了三河村如何一步步實現脫貧,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
“我們每年組織社會實踐的目的就是在醫學生心中埋下支援西部的種子,等他們學有所成后記得西部地區熱情的群眾,再來西部。”實踐隊指導教師孫鈺說。
孫鈺表示,學校將進一步暢通人才推介和就業招聘的信息交流渠道,將到西部就業的優厚政策和發展機遇宣講給更多的學生,鼓勵大家積極投身基層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中,把理想化成力量,帶著知識和本領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唱響個人之于國家的青春之歌,不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