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明月山的自然環境是什么樣的?
氣候特點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氣候資源豐富,作物生長季節300天以上,最長為307天;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12℃-15℃左右,年降水量1500毫米-1800毫米;光熱豐富,年日照時數1400小時-1900小時,氣候類型多樣,境內地勢高低不一,嶺南坡北等地形地貌的不同,氣候隨海拔高度垂直變化而形成的立體氣候,適應各種動植物生長,素有"天然動物園","植物王國"之美稱,山上空氣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7萬多個,為國家標準的35倍,是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天然氧吧。
地形地貌
明月山屬武功山脈,主要由太平山、玉京山、老山、仰山等十二座海撥千米以上的山峰組成。主峰為太平山,海撥1735.6米。
明月山森林植被類型多樣,在中國森林植被區劃中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截至2014年,明月山有植物62科1100多種,其中喬木樹種300多種,屬國家I、Ⅱ級保護樹種13種。有667公頃集中連片、生長旺盛的黃山松純林。明月山素有“天然動植物園”美稱,山上不僅有巖參、石耳等藥材,還有以"明月山"名字命名的明月山全緣葉紅山茶、杜鵑、木蓮等花木,松、竹、柏、樟、杉、銀杏、銀鵲、青錢柳等樹木,其中起源于2億3千萬年前的南方紅豆杉富含紫杉醇,為治療癌癥的上佳物質,是國內珍稀植物。中華落葉木蓮則是世界珍稀植物,現僅存兩棵,為明月山最早發現。
江西明月山有什么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明月山名稱的來歷有四說:一說是明月山12座千米以上高峰排列形似半輪明月,故而得名。二說是明月山因山上有石,夜光如月。唐代詩僧齊已詩云:“山稱明月好,月照遍山明。欲上諸峰去,無妨夜半行”。清同治年間的《安福縣志》記載:“月山,即明月山。在治西百里,石潔如白雪,光照數里。上有仙壇,祈報甚多”。三說是南宋第二個皇帝宋孝宗的皇后夏云姑,史稱成恭皇后,是明月山下夏家坊村人。夏云姑小名明月,云姑為后時,為鄉梓做了許多好事、善舉,鄉里人為紀念她,把村東南的這座大山叫作明月山。還有一說,明月山是嫦娥奔月的地方。山頂有奔月石、蟾蜍石等景點。
月亮文化
明月山將月亮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融合,形成了 “山上有個月亮湖,山下一個月亮灣,沿途都是月亮景,處處體現月亮情”的情景交融格局,從月亮灣到月亮湖,可體驗月亮情懷:明月廣場相遇、荷塘月前相識、詠月碑林相知、竹林月影相約、晃月橋上相牽、抱月亭中相戀、浸月潭邊相印、月下老人相系、拜月壇上相誓、夢月山莊相擁,明月處處有,此山月最明。
禪宗文化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慧寂禪師由湖南郴州來到宜春明月山的仰山,見四山各有佳峰,每峰如一蓮花之葉,數十峰連綿疊嶂,便在這里搭建茅屋隱居下來。他自號“小釋迦”,于仰山大行禪法,徒眾四集,世稱“仰山慧寂”。慧寂居仰山二十年,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第一家,因其發端于湖南溈山,成型于仰山,故稱“溈仰宗”。當時慧寂禪師在仰山創建的棲隱寺(后被皇帝赦名為太平興國寺)規模宏大,僧侶如云,成為中國古代佛教叢林勝地,印度、韓國、日本、朝鮮等海內外僧人參學問道,過往名賢慕名造訪,在此留下了眾多碑碣及摩崖題刻。隨著佛教的式微,寺宇屢經廢興而規模漸次縮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除古寺舊址上那株千年古銀杏樹外,只剩下周邊山坡上100多座唐、宋、明、清時期禪僧的墳塔了。進入21世紀后,作為開發宜春明月山溫泉風景區文化旅游資源的一項重要舉措,重建溈仰宗祖庭仰山棲隱禪寺順利啟動,時任中國佛教協會長、云居山真如寺及靖安寶峰寺方丈的一誠大師,作為溈仰宗第十世接法弟子,發愿恢復祖庭、重振宗風。2011年9月10日,仰山棲隱禪寺落成。新建后的仰山棲隱禪寺占地400余畝。寺院空間開闊宏大,建筑高低錯落有致,主要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殿、伽藍殿、觀音殿、祖師殿、鐘樓、鼓樓、虛懷樓、藏經樓、聚賢閣、弘法堂、禪堂、祖堂、齋堂、方丈室、云水寮、萬佛窟、廣場、放生池等,整體風格為明清建筑樣式,青瓦黃墻,與四周幽靜竹林環抱的自然山水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