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到哪算哪,我們把全國的公務員崗考一遍。”近日,這一句“巡考宣言”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相關話題下,許多考生感慨自己的公務員巡考終于在這個三月結束。
據國家公務員局網站消息,2023年國考計劃招錄3.71萬人,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的公共科目筆試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87個城市、66863個考場同時舉行。報名確認人數達到了194.8萬人,實際參考人數為152.5萬人,實際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41:1。
考公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讓參加“巡考”的考生們繃緊了弦。在公務員考試群體中,“考公不異地,異地不鄉鎮”的說法早已廣泛流傳。在遠離父母的他鄉“上岸”,既不能成為當地的高收入群體,又遠離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家庭,是許多異地“上岸”人共同的苦處。
那又是什么原因讓深知“考公不異地”這條訓誡的考生們,繼續選擇巡考,四處尋岸呢?
其實,是不是全國巡考不重要,只要是為自己的前途努力,都值得尊重。
3個月巡考七個崗位,“不會為了上岸而上岸”
小劉 | 25歲 北京 應屆研究生
我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應屆研究生,在去年進入研三前的暑假買了資料開始準備考公。
從去年12月中旬參加第一場公務員考試起,正式開啟全國巡考,過去3個多月,我除了北京之外,還去了南京、武漢、深圳、鄭州等地,一共參加了七個崗位的公務員考試。
準備考公時,我的策略就是,“不能為了上岸而上岸”。我不會局限在特定的區域,比如必須留在北京或回老家河南,我一定是選擇位置比較核心、更有發展前景的崗位,不會為了上岸而選擇一些邊緣崗位,所以我選的崗位競爭壓力都比較大。
目前,有五個崗位已經出了結果,有的沒有擠進面試,有的是錄用之后我衡量了一下不太合適,最后放棄了,還有兩個崗位在等面試、等結果。
為了考公,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報班再加上奔走各地的交通和食宿成本,目前投入了一萬塊左右。最緊張的一次,在深圳市考的前一天,我在上海還有一場面試,下午3點多去了上海面試,面試完大約5點多,出來之后直奔虹橋機場,深夜的飛機趕到深圳,沒怎么休息就上了考場。
但是,我沒有把所有的寶都押在考公上,還是想利用好應屆生的身份獲得一份較為滿意的工作,所以,去年下半年秋招,我也非常努力地在準備。
找工作時,我沒有想過必須要留在北京,或是要進大型私企、進互聯網大廠。因為我的專業是經濟學相關,進入企業也只能做職能類或者分析師相關的工作,不能算是企業的核心崗,我主要是找國企、央企、事業編的工作。
去年下半年,很多筆試、面試都是線上進行,不用四處奔波,我投遞了很多崗位,最多的時候,一天能安排五場筆面試,早上兩場、下午兩場,晚上還有一場,也拿到了一些保底的Offer。
綜合各方面考慮,對我來說,最好的選擇還是能夠上岸心儀的公務員崗位,但我也清楚,對于核心崗,一年就上岸的難度非常大,不僅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還和當年開放的崗位、競爭環境等各種要素相關,所以,我也做好了最后可能去一家國企或者央企的準備。
在學生生涯的最后階段,為了獲得一張通往社會更好的船票,盡自己所能的去努力、去“折騰”,這本身就是一段寶貴的記憶。
對于為了上岸在全國各地巡考的人,我的建議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需求和性格能力去匹配,不能盲目地為了上岸選擇崗位,沒有把自己的需求和未來個人發展結合到一起,很容易造成后期上岸之后覺得離家遠、融入不了當地,收入還達不到預期的局面,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最終還會后悔。
本來每天就要刷模擬題,為什么不試試正式考試?
羅瑞 | 23歲 北京 應屆研究生
我從去年7月份開始準備考公,參加的考試總共有十幾場。從去年10月份開始,我陸續考了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重慶市、廣東省等7個地方的選調生,今年1月份參加了國考,好在選調生考試和國考在北京就能參加,不算太費周折。
外地的考試我在今年上半年參加了廣東省考和深圳市考。去廣州和深圳稍微費了點波折,為了節省花費,我坐火車去的,路上比較久。也正因為時間、花費等因素,我沒再去更多城市。
我參加的考試雖多,但目前結果未達到預期,有客觀環境原因也有自己的選擇原因。
去年那一波選調生考試我幾乎都進面試了,有一些地方因為12月下旬要求線下面試,出于疫情考慮我沒去參加。因為我前期考試的結果不錯,我對隨后的國考抱了比較大的期望,結果1月份國考正趕上我感染了,狀態不太好,加上申論拖后腿,沒進面試。
另一個考試我進了面試,筆試排名挺靠前的,但面試因為當時的身體原因和準備不夠充分,沒有通過。還有一個面試時間安排在今年2月份,跟廣東的考試時間沖突了,因為我偏向廣東,最終放棄了這個面試。
目前還有幾個沒出結果,現在回過來看,好幾個選調生崗位我沒去面試,是挺大的一個損失。我現在心態有些佛系了,如果自己努力了也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也就不再特別執著于考公了。接下來如果企業或事業編能有不錯的崗位,我也能接受。
參加多場考試對我來說算是練手,但是我報的地方基本都是自己想去的。很多選調生考試就在北京,甚至不收報名費,我去線下考一場試,跟平時練習一樣。本來從7月份準備,復習三個月基本差不多了,接下來就看考試狀態和發揮了,以考代練也不過分。復習到后期也每天都要刷一套模擬題,那我為什么不去參加正式考試出的高質量的題呢?
另外,如果過分寄希望于一場考試,最終沒有考上的話,可能會特別喪氣,畢竟考試是很考驗臨場發揮和運氣的。但我不支持盲目考太多,圍繞目標省份周邊,或者考題類型一致的地方去考會更合適。
全國巡考應該是應屆生比較多,非應屆生主要能參加國考和省考,省考很多省份的時間是沖突的,也沒辦法考太多場,能選擇特別多場考試的考生一般來自有特定報名資格的高校。我覺得應屆生要珍惜自己的身份,能考的就去考。當然了,我建議一定要有一個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如果進入面試,就要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對應的面試上。
巡考路上更像“苦行僧”,好在一直有家人鼓勵
小岸 | 21歲 北方某城市 應屆本科生
我今年6月份才大學畢業,最開始我是準備考研的,去年1月開始準備,但后來覺得自己考研的專業就業面太窄,還白白浪費三年時間,加上我本科學校比較普通,直接就業可能工作也找不到滿意的,我就從考研轉戰考公了。
了解到考公的報錄比很低,我的時間有限,就想著多試試機會,很自然地就開始全國巡考了。
我在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都選了幾個考點,北方離家近,南方經濟發展好。期間我還參加了一次國考。前兩次考試,因為經驗不夠,都沒有進面試。第三次在北方考試,狀態好了很多,順利進面。不過排名靠后,擔心面試出狀況,我又報了一個江蘇的,想著兩手準備。
我的想法是考上哪個我就去哪里。家人也非常支持我,進面試之后,我想著報個面試班,我爸爸二話不說就給我打了錢。從小都是這樣,我家只是普通家庭,但爸媽對我教育上的投入從不吝嗇。
巡考路并不輕松。我路上比較節省,去江蘇考試也是坐硬座,下午上車,次日凌晨到,過個四五個小時就考試。這很正常,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就要能省則省,把錢花在刀刃上,到現在我花了一萬多塊錢,主要是報面試班、資料和路費。
另一個苦是,人生地不熟,考試壓力大,生病了就很麻煩。有一次我在酒店突然胃痛,疼得躺在地上起不來,往外吐酸水。本打算打120,想了想說不定去醫院會很貴,就作罷了。好在媽媽給我帶了藥,吃了之后緩緩就沒事了。每次出去考試,我媽都給我準備好行李,帶好藥品,姐姐幫我買路上吃的東西。
也是因為家里人的理解,我不想讓他們失望,這段時間想把握住應屆生的身份,拿下公考。明年上半年,如果還沒上岸,那我就找個工作,先做著,看情況決定要不要繼續考試。
我的想法是,如果現在把我扔進社會,我還真沒有那么大信心能闖出一番天地。我在面試班遇到很多在一線城市月入過萬、回來考公的人,他們早就見識過外面的殘酷。考公對學歷要求沒那么苛刻,本科要求下眾生平等。
我不認為巡考適合每個人,在經濟和精力兩方面都允許的情況下,拼一拼沒什么。但是試了幾次沒結果,也不要有什么執念,人生何處不青山?
巡考能大大提高上岸幾率,但并不適合所有人
冷雪 | 95后 南京 公務員
在畢業前一年,我從9月份開始準備考公。其實我對考公執念不大,就想著除了校招,還可以多一種選擇,所以剛開始,我也沒有思考過要考哪個地方。
到了當年的10月、11月,國考和一些省份開始放開報名,我才了解到有這么多地方可以選擇。我想著反正都學一樣的東西,不如都試一下,考上哪里我都可以去上班,自己對就業地點也沒有偏好,只是城市就選當地的省會。
如果不算事業編考試,只說公務員考試,我共參加了四次,進了三次面試,去了南京、青島和廣州三個地方,最終只有南京的考上了。
當時行程很密集,一個月時間里考三個地方,有兩個地方的面試,中間只隔了5天。那會兒還有疫情,大多還得跨省流動,總是擔心會受影響沒辦法參加上考試。
最終的結果,我還挺滿意的。我是東北人,現在已經在南京入職,生活平平淡淡,和以前在其他地方生活沒什么太大差別,雖然需要自己租房,但我平時其他花銷不大,所以也還行。
所謂“考公巡考團”確實蠻多人的,我有很多考公過程中認識的朋友,都參加了很多個省份的考試。
如果和我一樣,想清楚自己可以接受人生的大半時間將在一個離老家很遠的地方生活,那巡考能大大提高上岸幾率,是很好的選擇,但如果在這一點上有猶豫的話,就最好還是不要巡考,全力以赴考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也很酷。
我對考公說不上執著,實際上我備考的時間也不算長,筆試、面試加在一起也就幾個月,這幾個月的付出還是很值得。之所以這么順利,一是在校生學習時間多,二是我從小喜歡數學,在行測上面有一點點優勢。
建議大家在決定考公以前,還是要認真思考一下到底是為了什么而考。最好是真的有理想抱負,想要盡自己的一份力讓國家變得更好,不要相信有些人吹的“事少錢多”,這個是不可能的。
苦學一年、考公四次,每次經歷都不太一樣
對于有志于進入體制內的應屆生來說,參加多個公務員考試是必然的選擇。
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夠一次性上岸,因此只能把自己嘗試的機會變得多一些。
一般在一個完整的擇業周期(臨畢業的前一年和畢業后的半年里),能夠參加的考試不少。
主要大概是:國考(畢業前一年的11月底)、各省選調(畢業前一年的9月-畢業后的半年內)、各省省考(畢業前一年的11月底-畢業后的半年內)、各地市人才引進(畢業前一年的9月-畢業后的半年內)、各地事業單位考試(畢業當年)。
很多應屆同學選擇的路徑是:國考試水——選調沖刺——省考備選——事業單位或人才引進兜底
但像選調、人才引進等一般又有一定的學校限制,所以這個基本可以視為是:
國考試水——省級公務員考試沖刺——各地事業單位招聘兜底。
這恰恰是選擇層次上的降低,也是目標的逐漸放低。
在這樣的過程中,在較高的目標上的機會越多,則實現的可能性也會越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