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是中國封建思想下產生的一種陋習,古代人民甚至以不裹腳為恥辱。這種陋習延續了數個王朝,直到解放前都還有纏足現象。那么裹腳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么成為一種潮流的的呢?
中國古代女人裹腳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一般都認為纏足最初出現是在五代時期的南唐。南唐后主的嬪妃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因此李后主專門制作了六尺高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等裝飾,命令窅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臺上起舞,使舞姿更加優美。此后南唐皇宮當中女子開始學習窅娘纏足,慢慢流傳至民間。
學者們研究后認為,纏足興起則是在宋代,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到了南宋的時候“小腳”更是已經成為了婦女的通稱。不過宋代的纏足和后世的三寸金蓮有所不同,宋代纏足是將腳裹得“纖直”但是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的鞋子被稱為“錯到底”。但是這種纏足沒有后世的纏足腳那么小。
纏足的發展
等到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后,蒙古族女子不允許纏足,但是元朝統治者并不反對甚至支持漢人纏足,纏足習俗在發展之下,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已經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纏足的腳也變的越來越小。到了明朝時候裹足不僅越裹越小,而且還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女子小腳不僅要小,而且要縮小至三寸,形狀還要弓,裹成角黍形狀等各種講究。古人裹腳是為什么,主要還是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錮,以及維持男子對女子的統治地位。
明朝朱元璋嚴禁皇宮族人裹腳,還曾禁止國內裹腳,然而成效甚微,清朝時統治者禁止滿人和皇宮中人裹腳,然而逐漸被漢人感染,滿人也開始裹腳,最后只要皇宮當中沒有人裹腳清皇帝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所以其實古代公主不用纏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