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時間的低語,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文化的精髓。
今年,浙江首次將“修繕不可移動文物200處”列為民生實事項目,杭州積極響應號召,以實際行動守護城市文脈,不僅完成省定目標任務,還超額5處,以53項保護修繕工程和110%的完成率,交出優異答卷。
古建重生 獨山碉樓的歷史回響與現代修繕
位于臨平區崇賢街道龍旋村的獨山碉樓,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僅見證了民國的風云變幻,更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略的鐵證。然而,經歷歲月和風雨的侵蝕,獨山碉樓逐漸顯露出屋面破損、油飾剝落、門窗殘損等病害問題,亟須專業保護與修繕。2024年,獨山碉樓經保護修繕,迎來了新面貌。
“此次修繕工程,我們既要盡最大可能保留原有建筑構件,又要對其存在的病害進行現代干預。如何實現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最小干預,同時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是一大挑戰。”杭州市文保中心規劃工程部部長姚瑤說。
“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嚴格遵循文物保護的原則,對屋面、墻面、樓面、木構件等部位進行細致修繕,從屋面整體翻修,更換破損瓦片、腐朽椽子,到墻體粉刷、樓板整修,再到木構件的整修與加固……屋面瓦片鋪設嚴格按照‘底瓦搭七露三,面蓋瓦搭八露二’的傳統做法;木構件的更換與加固采用與原構件相同的樹種,并進行防腐、防蟲處理,確保結構木材含水率不超過20%;油飾環節堅持脫漆后按原有做法重做油飾,力求恢復獨山碉樓原有的風貌與韻味。”姚瑤介紹。
修繕后的獨山碉樓不僅建筑結構更穩固,周邊環境也在整治中煥發了新生機——東側綠化帶內以前雜草叢生,現在綠草茵茵;擋墻的砌筑既美化了環境又保障了安全……這里儼然成了一個集歷史教育、文化展示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獲附近村民連連點贊。
匠心獨運 杭州文物保護有個“金標準”
獨山碉樓的修繕工程,只是杭州市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
在市文保中心主任金霄航看來,文保單位修繕工作要有一套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與考核標準,“一是保持和延續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二是嚴格遵守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嚴格履行審批手續;三是施工管理方案完備,項目施工科學有序;四是項目使用材料符合質量標準,施工做法符合原有工藝要求;五是項目檔案規范齊全。”金霄航表示,在獨山碉樓的修繕工程中,這套標準得到了生動實踐。
從項目啟動到竣工驗收,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照標準執行,確保了修繕工程的高質量完成;同時在活化利用上進行積極探索,計劃通過展陳手段,讓更多人了解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讓這座古老的碉樓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杭州在保護文物的同時,還注重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鼓勵將修繕后的不可移動文物開辟為文化禮堂、鄉村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或將其整合到旅游線路設計中,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好地惠及群眾。”金霄航說。
展望未來 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并重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隨著一項項修繕工程的圓滿落幕,杭州正以實際行動真正做到保護文物,保護城市歷史記憶、守護民族文化根脈。
“未來,杭州將繼續深化文物保護工作,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推進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與活化利用。”金霄航介紹,一方面,杭州將加強對文物建筑的日常維護與監測,及時發現并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將加大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識與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文物的良好氛圍。
同時,杭州將繼續積極探索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新路徑。通過打造文物主題游徑、推進研學旅行、推出體驗旅游等方式,讓更多人走進文物建筑,感受其獨特的歷史魅力與藝術價值;此外還將加強與教育、旅游等部門的合作,共同開發以文物為主題的教育課程與旅游產品,讓文物保護成果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讓文物保護成果真正惠及群眾,讓城市的文化底蘊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通訊員 南白蘇 謝亞玲 記者 熊艷)
關鍵詞: 修繕不可移動文物200處 城市文脈 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