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難平”是一個很經典的網絡流行語。
(資料圖)
人們常常在追劇、磕cp、看小說,看到了悲劇收尾時,使用這個網絡詞匯,漸漸成為一個常見的表達。
“意難平”主要表達自己不能釋懷、放不下、不甘心的感受和心情。
其實,這個詞最早出自宋朝詩人孫應時的《阻風泊歸舟游凈眾寺》:
“愁邊動寒角,夜久意難平。”
有人說,意難平就是“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說的是寶玉娶了寶釵,卻終究忘不了林黛玉。
有人說,意難平是筵席已散,眾人已走遠,而你在眾人之中,暮色深濃。
有人說,意難平就是暗戀好幾年,從頭到尾是獨角戲,而那人什么也不知道。
我們總覺得悲劇比喜劇更印象深刻,這是意難平,我們把得不到愛不夠的人稱為“白月光”,這是意難平。
意難平到底是什么呢?
這里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人們天生有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對于未完成的事情,人們總是傾向于把它補全。
比如,你拿出圓珠筆,在白紙上面畫一個有缺口的圓,然后你再看一眼那個圓,你會發現自己有一種把它補全的沖動。
人們總是會對沒有得到的、沒有達到的、沒有完成的人和事記憶更深刻,而已經得到的、達到的、完成的人和事,就會被人們慢慢忽視和遺忘。
心理學的完形學派提出:
不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心理上,人們都會追求和構造一個完整且閉合的圖形,人們近乎偏執地渴望生命中每一件事都有始有終。
沒有結果的事,伴隨著未被滿足的愿望或需求,被人們帶入日后的人生。
所以,在看到小說、影視劇出現悲劇結尾時,觀眾想方設法地在現實里找安慰。
有些人會尋找蛛絲馬跡證明故事主人公的感情,有些人會通過同人創作構建一個完美的結局。
意難平,并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難平。
它不一定是宿命般宏大的事情,也許是看了一半被迫終止的電影,也許是聽說了很久卻沒有機會去吃的餐廳,也許是想念了很久卻無法見面的人......
在我們有機會去完成它們之前,它們都是意難平,是我們未盡的心愿。
我們對這些“意難平”的牽掛、執念、放不下,其實是一種本能。
約翰·格特曼在《愛的博弈》一書里寫道:
“我們對未完成事項的記憶力,要比對已完成和終止的事件的記憶力強約兩倍。”
比如,在戀愛關系里,伴侶的爭吵如果能達成共識,這段爭吵很快就會被忘記。等到若干年后回憶起來,會說:
“我們幾乎沒有矛盾。”
并不是沒有,只是想不起來了。
對于意難平,有人選擇找機會去填補,看不完的電影再看一遍,就算漂洋過海也要和想念的人見面。
但生活里總歸會存在一些,無法填補、已成定局的意難平。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常見行為:補償和發泄。
補償是有選擇性的,可以對自己補償,也可以對別人補償。
比如,在上一段感情里受了傷,就一心撲進下一段感情里。再比如,給別人造成了傷害,表達自己的懊悔愧疚,用行動去道歉和挽回。
發泄則更多地表現在情緒層面,是個人層面的行為。
三島由紀夫在書里寫道:
“我們心中某些隱蔽的愿望,一經實現,往往會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找機會填補遺憾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有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失去的可能性”,人會變得不快樂,同時還會失去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執著于過去的未完成,一不小心就會在當下和未來留下更多的遺憾。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未盡的心愿”。
那件沒來及完成的事,事實上能給你帶來的幸福感只有十分。但是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你的大腦會欺騙你,你錯過的是一百分。
現實就是,根本沒那么嚴重,僅僅是十分。
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的“念念不忘”變得浪漫化,再刻進自己心里。
我們沒必要把當下的不愉快都歸結于無法彌補的遺憾,否則你只能一直不愉快。
相信我們都有放下和遺忘的權利,只要你愿意下定決心。
關鍵詞: 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