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395年歷史的知名品牌企業張小泉(301055.SZ)又翻車了。
今年3月26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買的張小泉斬骨刀在斬骨時斷裂,刀片差點飛出去。29日,張小泉官方賬號在該條網帖下回復稱,售后已及時聯系并進行了相關處理和服務。
繼去年拍蒜斷刀風波不到一年,張小泉斷刀風波又起。市場好奇的是,究竟是刀的質量問題,還是使用方法問題?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作為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五金制品企業,張小泉的大部分產品靠代工。招股書顯示,2020年,其代工產品數量占比高達77%。
張小泉的研發投入也不高。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為0.23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僅為3.03%。
二級市場上,2021年9月上市以來,張小泉的股價接連下跌,至今年3月30日,股價較上市之初的高點跌去了逾60%。
拍蒜刀斷后斬骨刀也斷了
時隔不到一年,張小泉的刀又斷了。
最近幾天,張小泉斷刀又上了熱搜,“張小泉的斬骨刀斬不了骨”引發網友熱議。
事件源于一份網貼。3月26日,一網友發帖稱,使用張小泉的斬骨刀斬骨,刀砍到一半斷裂差點飛出去,幸好沒傷到人。
幾天后,張小泉官方賬號在該條網帖下回復稱,“給您帶來了不好的體驗我們深感抱歉,售后已及時聯系并進行了相關處理和服務。”
張小泉方面的客服人員表示,斬骨刀僅適合家用,用于砍切雞、鴨、魚、小排骨等骨頭,不建議切砍豬腿骨之類的大骨頭。砍骨時注意要直起直落,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左右搖晃砍就不會斷裂。上述發帖消費者曝光的斷裂斬骨刀是全鋼的,客服人員稱,“全鋼的硬,但越堅硬的物品,韌性卻不高。”
張小泉旗艦店客服人員還表示,斬骨刀專用于砍切小型骨頭,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斷裂。產品有6個月質保期,在此期間,有質量問題可免費換貨。
斬骨刀不能斬骨,張小泉的刀又給消費者“上了一課”,讓人大跌眼鏡。
本次張小泉斷刀一事如此受關注,一方面,是斷刀事件顛覆了消費者認知,斬骨刀不能斬骨,那還叫斬骨刀嗎,那斬骨刀有什么用?另一方面,張小泉刀斷了不是首次。2022年7月,廣州一網友稱使用張小泉菜刀拍蒜后刀面斷裂,后聯系張小泉官方客服,客服卻表示稱“不建議拍蒜”。
今年2月20日,江蘇徐州一消費者吐槽稱,用張小泉菜刀拍蒜后,刀斷成兩截。張小泉的客服依然稱,菜刀能不能拍蒜,具體要看材質,硬度越大越脆越容易斷。
張小泉拍蒜斷刀,一度被當做笑話爭相轉發。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張小泉不僅僅是菜刀不能拍蒜,而且斬骨刀不能斬骨,這無疑顛覆了消費者的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3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發布了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菜刀不能拍蒜’爭議警示企業須尊重消費者權益”話題位列第六。
中國消費者協會表示,拍蒜本是公眾做飯最常見的場景之一,張小泉作為以傳統刀具聞名的老字號,客服一句“不建議使用這種菜刀拍大蒜、拍黃瓜”,讓消費者的樸素情感無法理解。該事件暴露出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之下,一些商家強推性價比畸低的產品,再通過所謂“消費者教育”完成收割閉環,讓消費者花了冤枉錢,又有苦說不出的行業痛點。
張國標質押率近70%
菜刀不能拍蒜、斬骨刀不能斬骨,數百年老字號品牌刀具企業張小泉,何以至此?難道真的是消費者落伍了?
在市場人士看來,無論一家企業多么先進,如果其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就不會是一家優秀的企業。適銷對路的產品,引領社會發展進步的產品,才是好產品。張小泉的刀,屬于性價比畸低的產品,違背了使用常識。
那么,張小泉的刀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中國,曾經有三大知名刀剪企業,即張小泉、曹正興、王麻子。目前,曹正興、王麻子均已破產,僅剩下張小泉。
在業內人士看來,張小泉能夠走到今天,并以較強的品牌力獲得市場認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是,優質鍛造工藝。2006年,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小泉品牌也是最早一批被國家商務部評為中華老字號的民族品牌。
近年來,張小泉規模迅速擴大。2017年底,公司總資產為3.79億元,2021年底,總資產達到10.27億元,四年增長超2倍。
張小泉靠什么快速擴大規模?代工!
根據IPO時披露的招股書,張小泉的采購,除了采購原材料外,還采購半成品、成品。而采購成品,實際上就是代工。
招股書披露,2018年至2020年,張小泉刀具自產產量分別為118.5萬把、142.69萬把、146.3萬把,OEM產量為390.04萬把、370.39萬把、513.5萬把,代工率分別高達76.7%、72.19%、77.83%。
除了刀具,其他產品代工比例也很高。2020年,公司刀具、剪具、套刀剪組合以及其他生活家居用品產量合計為4278.94萬把/件,其中,OEM產量達3301.18萬把/件,占比達77.15%。
對于超過70%的產品依賴代工,張小泉當時解釋稱,為滿足公司業務的增長需求,抓住市場機遇,擴大銷售規模,公司只有通過外協加工來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豐富自身的產品品類,提升品牌影響力。
代工,并無不可,問題的關鍵是,代工企業是否掌握了張小泉自身的鍛造技藝。要知道,張小泉的鍛造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此判斷,代工恐怕并未掌握張小泉的鍛造技藝。如果代工企業掌握了張小泉的鍛造技藝,張小泉就存在被取代風險。
綜合上述情況分析,張小泉銷售的大部分產品并非公司自己制造的,也未使用張小泉獨特的鍛造技藝。
張小泉的經營業績及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也不佳。目前,張小泉尚未披露2022年年度業績報告、預告等,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41億元,同比下降34.70%。
張小泉的研發投入也不多。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0.17億元、0.20億元、0.23億元。2021年,其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3.03%。
二級市場上,2021年9月6日,上市首日,張小泉的股價最高曾達38.66元/股,這是巔峰時刻,此后持續下跌。到今年3月30日,收盤價為14.47元/股,較高點時跌去了62.57%。
值得一提的是,張小泉的大股東缺錢。3月28日,張小泉披露,控股股東張小泉集團部分股份解除質押再質押后,質押率達69.64%。張小泉是一家家族企業,張國標家族為公司實際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