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敘的作用是什么?
倒敘是一種文學、戲劇的表現手法,指不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來敘述。先敘述事件的結局或者某些情節,再回頭鋪敘過程。可以給讀者時光倒流的感覺。在高考中經常出現,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敘述方法之一,
它主要有三個作用:作用一: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引人入勝,避免敘述的平板和單調。作用二:造成懸念,引發讀者對文章的思考。作用三:倒敘打亂事件發展的順序,使人猝不及防的進入到故事發展的緊要關頭。使故事更加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倒敘和插敘的區別
插敘與倒敘的區別在于:插敘只是順敘中的一個片斷,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敘所敘的內容是整個事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一個環節。
如魯迅的《故鄉》》中有兩處插敘。一處是當“我”的母親談到閏土時,作者用“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引出對少年閏土形象的插敘。另一處是對楊二嫂形象的回憶。這兩處插敘使閏土、楊二嫂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況形成鮮明對比,充實了文章內容,深入開掘了主題思想。
插敘的內容應能對中心內容起補充、解釋或襯托作用,根據中心內容的需要可長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現中心思想的范圍,否則會喧賓奪主、繁瑣累贅。使用插敘時,要安排好與中心內容的銜接,使過渡自然,內容貫通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