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服飾有什么特點?
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樸,喜寬松。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后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發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后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現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服飾。
土家族的傳統民居是什么樣子的?
土家族的傳統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磚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腳樓四種類型,除此之外還有石板屋和巖洞。民居結構分為正屋、廂房和司檐:正屋大多為三間,中間一間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兩頭前面并與正屋垂直的兩間為廂房;正屋后面的為司檐,也稱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稱門樓子,中間為天井。土家族多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土家族的住所一般為一正兩廂,也有一正一廂的,其中廂房為吊腳樓。吊腳樓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豎立十幾根木柱,木柱上鋪木板(樓板),以木板為壁,一般二至三層。吊腳樓的前面有陽臺,兩邊有走廊。陽臺和走廊排柱懸空,懸柱的末端有圓錐形雕飾,名為吊進瓜。陽臺和走廊的欄桿多由木條組成,富裕之家在欄桿上雕龍畫鳳,在窗子和門上精雕細刻。陽臺的屋檐為飛檐翅角,其遮檐用長條木板釘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腳樓因前有陽臺、兩邊有走廊,互成轉角之勢,故名轉角吊腳樓。吊腳樓集建筑、繪畫、雕刻藝術于一體,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