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張德芬空間舉辦的大型心理教育講師選拔培訓大賽決賽在北京圓滿落幕。經過8天的激烈競爭,獲勝的前三名選手分別是:
第一名:冼滿霖
第二名:劉清
(資料圖片)
第三名:張瑞芳
該活動是由張德芬空間聯合全國心理服務基層協作網、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心理健康與發展專項基金共同發起的全國心理教育講師選拔培養活動。
作為在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領域較早一批的探索者,張德芬空間全網用戶目前已超1500w。此次獲勝的選手將得到張德芬空間的全方位支持與包裝。為此,《公益時報》專訪了張德芬空間合伙人兼CEO盧熠翎。
張德芬空間合伙人兼CEO 盧熠翎
問:張德芬空間之前發布了橙光計劃,現在推出了螢火蟲計劃,可否能簡單介紹一下此次的螢火蟲計劃?另外,您覺得這些行動對市場、就業有什么影響?
盧熠翎:螢火蟲計劃是一個全國心理教育講師選拔培養活動,希望能夠通過本次比賽挖掘出更多的優秀心理教育方面的人才,讓更多人的天賦和努力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據統計,參加報名海選的人數超過500人,經過初賽、復賽、決賽,最終評選出3名進行簽約。心理教育行業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此次發起這個活動,主要是計劃三年內,選拔并培養出1000名專業知識扎實,熱愛心理教育行業,能寫會講的心理教育工作講師,服務全國各個城市,讓每位心理教育愛好者發揮出他們應有的價值!心理教育行業發展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多的增加就業機會,但是行業的整體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力量,聯合更多的機構一起努力。
問:活動截止到現在,有沒有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或者說需要調整的地方?
盧熠翎:選手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不僅僅是個人專業情況,還有心理學的流派、領域等差異較大。與此同時,若想成為一名面向市場化的心理教育講師,還需要有授課技術,比如如何把一個深奧的內容講得大家都能聽懂,愿意聽,還有效果,讓聽眾的情緒有所改善等等。懂得多不一定講得好,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學習和成長空間。
問:目前有沒有選手達到您的預期?評判標準是什么?
盧熠翎:參賽者需要具備心理學專業背景,并熱愛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比賽中需運用心理學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心理輔導等,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現場主題演講答辯或授課。評委將從普通話標準、語言表達、演講或授課的內容結構、現場感染力、互動率等多方面判斷參賽選手是否具備執教能力。張德芬空間認為對于心理方面的需求者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的內容,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所以,態度的反饋和所授內容同樣重要。
問:張德芬空間會對這些獲勝者的職業發展會有怎么樣的安排?
盧熠翎:張德芬空間將會選出3名選手進行簽約,全面包裝和打造,提供線上線下平臺和千萬級流量的支持。除了選出3名以外,其他進入決賽的參賽者也會有一定的支持。張德芬空間會注重參賽者的可塑造性,根據參賽者的個人狀態和自愿度,進行再次培訓,提供發展機會。
問:目前心理健康領域是個什么樣的情況,現在市場情況是什么樣?
盧熠翎:心理健康領域分幾個內容層級,第一層是醫院治療,第二層是輔助治療的器械,第三層是心理咨詢,第四層是張德芬空間這樣的幫助大眾增加幸福度、減壓、改善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等,相對而言,張德芬空間做的更普及、更基層。
目前,人們對心理層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人通過個人成長類的付費內容,對心理健康基本概念有了認知,但是要跟國外的普及程度相比還差得較遠。
在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物質消費不斷升級,可以看見生活條件的改善,但是物質消費升級的最后是精神愉悅,所以精神層面的消費也必然會升級。
之前流行一句話“開啟一段說走就走的旅程”,其實就是在尋找內在的價值感、認同度,所以他對自我價值、自我身份的認同越來越高。在這種大背景底下,心理整個行業肯定是一個朝陽產業,這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中國對于心理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還是用藥物,心理咨詢服務較少,心理疾病是人的內在需求,但是目前在治療手段、療法,技術,療程等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規范和規定。
問:在職業規劃這方面,心理行業有沒有一個明顯/明確的路徑?
盧熠翎:現在國家取消了心理咨詢師的考試認證,在心理領域,心理咨詢師還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心理教育方面的講師沒有正規的平臺可以授課,幾乎都是民間機構在開展,或是個人掛靠在互聯網平臺授課。心理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
問:結合業務實際,您覺得需要心理服務的群體有什么樣的特點?
盧熠翎:以女性群體偏多,問題集中在婚姻、焦慮,親子關系的沖突等,顯示出比較強烈的共性。首先看到的是情緒壓力值明顯上升;其次是教育領域,其壓力會直接傳導到家庭,因為孩子的童年被聚集了太多的期待值,青少年學習問題導致的家庭沖突,導致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婚戀關系出現問題等,而且現在抑郁癥的低齡化很明顯。
問:大多為女性群體,這跟張德芬空間的服務對象是不是有關系?
盧熠翎:其實在任何的心理平臺都以女性為主。因為女性在婚姻、親子、事業的轉化里面承受了多方面的綜合壓力,女性對情感關系也較為最敏感。而男性多對事業成功敏感,有壓力扛著,不太愿意向外表達。
問:您覺得這種咨詢的效果如何?現在有反饋嗎?
盧熠翎:張德芬空間做的是比較基礎層面的心理解決方案,受眾也愿意在平臺里面聽課學習成長,解決情緒問題。數據統計,張德芬空間的課程滿意度會超過80%,有些專業性的課程有效性會超過70%。比如情緒類的較為顯著。偏個人成長類的課程,需要一些時間,和他自身的個人狀態有關。
問:在心理行業是否流行“抱團取暖”這個詞?
盧熠翎:“心理行業有很多垂類,例如張德芬空間是專門授課的,有機構是專門做咨詢的,有做測試的,還有做儀器類的,但總體我們都是在一個大系統里面,各自按照各自的方法生存好,生存好了以后再去合作抱團。從整個大環境大趨勢來看,未來心理行業的發展肯定是有利的。
問:心里行業的發展在國外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
盧熠翎:有的,比如說像美國,最初的時候也是比較注重物質消費主義,但是很快也有了朋克文化、搖滾派等,這就是一種由外到內的轉換。現在歐美對心理層面較為重視,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當地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服務協會。另外,國外的宗教發展的比較好,所以他們還有其他解決方案。中國大部分的人還是需要通過心理服務去尋找內外在的解決方案,我國在教育上面更多倡導的是外形化的教育,對內在的心理重視比較低。心理行業在未來會是比較好的一個行業,而且是難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問:結合現在的情況,談談張德芬空間的未來的發展規劃
盧熠翎:張德芬空間未來還是立足于自己所擅長的,結合新媒體、課程策劃制作的能力,盡可能的把線下的空間打開。希望大眾能夠在心理問題變嚴重之前,可以通過張德芬空間的服務達到一個比較好心理狀態,而不會嚴重到去醫院接受治療的程度,所以張德芬空間是提倡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理念。拼多多員工自殺事件后,發文稱要注重員工的心理問題,開通OA系統,為員工開通心理咨詢通道。但是心理健康應該側重于預防和心理疏導恢復,不是有了問題之后才去重視。
張德芬空間希望能夠能創立一個個人成長教育類學校,希望心理健康能夠成為每個學校、每個人生階段的必修課程。當大眾身心穩定,家庭幸福也是助力于整個社會平穩發展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