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當下的力量》。
著名心靈作家張德芬強力推薦這本書,它連續17年登上美國亞馬遜暢銷榜,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暢銷全球500多萬冊,被無數人奉為最具影響力的心靈經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治愈心靈的經典之作
《當下的力量》試圖幫助我們,從心靈層面,跳出思維的誤區,從根本上解決人生中的苦惱。讀來讓人受益良多。
過去和未來皆為幻象,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當下時刻之外
過去和未來,對我們來說無比真實。過去發生了什么,決定了我們是誰,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未來的目標,往往是我們現在行動的指南。
同時,過去和未來也是我們煩惱的來源。它是時間在我們身上刻下的詛咒,讓我們對“現在”的逝去毫無察覺。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沉湎于其中于事無補
《請回答1988》里,武成的妻子去世了,深愛著她的武成始終無法接受,整日酗酒度日,什么都不干了,每天生活在回憶之中,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
后來善英勸說他,離開家鄉,換個新的環境,從過去中走出來。他聽從建議去了首爾,從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從過去走出來,開始新的人生
許多人在深愛之人離開之后,很難走出來,一直以淚洗面,數著過去的回憶過活。“永失我愛”當然是人生中的重大創傷,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重新走向愛了?
還有些人,遭受了災難,失去了很多,就像《阿甘正傳》里的上校一樣,因為失去了雙腿,覺得自己這輩子完了,自己的人生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只能靠回憶往日的輝煌而生活,在自暴自棄中放棄了現在。
過去發生的事情是一個記憶的痕跡,它儲存在大腦中,是過去的當下。當你記起過去發生的事情時,你就重新激活了那個記憶—而你是在當下做這件事情的。——《當下的力量》
沉浸在過去的我們,實際上只是重新激活了一段回憶,面對這段記憶的情緒——悲傷、痛苦、后悔,充斥著我們的當下。也就是說,在對一段記憶的重復體驗中,我們滿足了自己尋找認同感的心理需要,卻錯過了當下。
未來的事永遠未來,過分期待或恐懼沒有意義
小時候看動畫片《阿笨貓》,對其中一個故事記憶猶新。有人告訴阿笨貓,他今天要倒大霉,說不定有血光之災。他特別害怕,急中生智想到了一個辦法:只要他用心預防,把所有危險都提前排除,就能躲過這場災難。
于是他從早上開始,盡可能地全方位保護自己,想出了各種稀奇古怪的點子來預防危險。誰能想到,陰差陽錯,他的這些保護措施反倒將他一步步引向危險,最終他身受重傷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別人的預言似乎應驗了!
遍體鱗傷的阿笨貓
未來是一個幻象的當下,是思維對未來的投射。當未來來臨時,它是以當下的方式到來。當你思考未來時,你也是在當下做這件事情。
——《當下的力量》
對未來的恐懼,讓我們對當下的危險視而不見,在惶惶不可終日中走向了一種注定失敗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說,是當下的錯誤決定,將我們引向了我們真正恐懼的事物。
還有一種完全相反的情況——對未來過分期待。
最常見的是,許多人熱衷于做計劃。想到新的一周、新的一月、新的一年,很激動地立下了無數決心,然后數著日子等待那一天的到來,期待在新的時機能夠成為新的自己。
“新的開始”是不是在自我欺騙?
可那一天通常永遠不會到來。因為無數“當下時刻”,就在期待當中過去了,我們得到了“期待”所帶來的心理滿足,卻永遠錯過了“現在的當下”。來到了“未來的當下”那一刻,我們可能又開始期待新的未來。
很明顯,過去和未來本身沒有現實性。就像月亮本身不會發光一樣,它只能反射太陽光,所以過去和未來僅是永恒的當下的光線、力量和現實性的反映。過去和未來的現實性都是從當下借過來的。——《當下的力量》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也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在未來,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當下。
我們能抓住的,有且只有此時此地。
你的思維禁錮了你的幸福
過去和未來是我們痛苦的源泉,只有專注當下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這是《當下的力量》想要表達的最重要的內容。
這里不得不提的一個問題,是關于原生家庭的。
原生家庭的概念,因為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而流行起來。這本書帶給了很多人心理安慰。
關于原生家庭的經典書籍
我們的傳統文化確實有一些諸如“棍棒下出孝子”的封建糟粕,讓一些人從小深受其害,心理陰影難以抹去。當我們知道,原來自己的很多問題,可以從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我們就得到了一些治愈。于是,在原生家庭中找問題,盛行一時。
問題是,我們不斷回憶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有什么用?
當然,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教育方法的教訓,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可對于我們個人來說,回憶傷痛并不能有什么治愈的效果。兩個人一起討論童年陰影,通常會越說越生氣、越說越傷心,到最后都陷入自憐的情緒中。
其實,在“如何不讓過去的痛苦攥取心智”這一問題上,比精神創傷說為代表的弗洛伊德更有借鑒意義的,是阿德勒學派。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詳細介紹了阿德勒學派的一些理論,里面的一個觀點是: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哲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青年:發現符合目的的因素?
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請你注意這一點。并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這種說法實際上跟《當下的力量》不謀而合。過去的經歷在過去的一瞬間,就已經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了,它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什么才是幸福的關鍵?
如果你相信“童年不幸的人,一輩子都不幸”;
如果你相信“家庭貧窮的人,永遠只能待在低層”;
如果你相信“婚姻破裂后,再難找到真愛”
——那你多半會像阿笨貓一樣,在相信中走向注定悲劇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從不快樂中解脫,活出生命的真正意義
我們已經明白,抓住當下是幸福的唯一途徑,那最后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面對當下的痛苦?
繁重的工作、枯燥的聚會、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冷漠,如果這些發生在當下,我們要如何應對?
接受本然,專注于問題
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客觀現實,而我們消極情緒是完全主觀的。消極情緒的原因,是我們在抗拒本然。
消極情緒的本質,是一種抗拒
你將當下時刻看成敵人。你在你的內心和外界制造了不快樂和沖突。
——《當下的力量》
也就是說,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太過于專注問題給我們帶來的麻煩,內心深處無法控制地抗拒著這一切。
我們只有接受問題的客觀存在,才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問題本身上。
停止抱怨,解決問題或者臣服
抱怨代表著抗拒。如果我們的“此時此地”已經讓我們無法忍受,抗拒沒有任何意義。這時我們有三種選擇:離開、改變它,或者接受。
我們必須在自己陷入情緒之前作出選擇,并且馬上行動。行動不一定會讓問題立刻得到解決,至少不會讓我們永遠停滯在原地而一無所獲。
能解決的問題要馬上行動
如果我們改變不了,又無法離開,按照《當下的力量》中的理論,我們應該選擇“臣服”。臣服于此時此地,通過臣服,在內心上擺脫當前的情況。這不是懦弱,而是另一種精神力量。
無法改變時,我們完全接受自己的消極、懶惰、被動,從內心完全臣服于它。如果我們進入這種狀態并能夠意識到,那我們離脫離這種狀態不遠了。因為我們一旦臣服,不再抗拒,那內心的沖突也很容易隨之化解。
結語
佛教中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人生中很多苦痛我們無法避免也無法逃避,也有一些困難不過是我們在自欺欺人。
我們在“這里”卻想到“那里”去,我們在當下卻想去未來。這往往讓我們的內在分裂,讓我們只能看著時間一點點溜走,卻無法抓住任何一個幸福的瞬間。
我們總是忙著追尋人生的意義,可不要忘了,我們能抓住的,只有現在,只有今天,只有此時此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