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慶師范大學學生王偉的短劇閱片單里,《逃出大英博物館》占據特殊位置。“劇雖短,卻飽含家國情懷,令人感動。”該劇講述了一盞幻化成人形的中國玉壺“逃出”大英博物館,尋找回國之路的故事。“真希望這樣的劇能多點,既精良,又有立意。”王偉說。在他看來,這類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的作品,正在重塑短劇的文化品格。
如今,一部部微短劇填補了渤海大學學生陳慧婷的碎片化時間。“我每周大約要花5到8小時觀看短劇。”陳慧婷說。
近年來,微短劇行業發展迅猛。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 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約為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
因“節奏快”“爆點多”而一路高歌猛進的微短劇,也一度因“粗制濫造”“劇情套路”被觀眾反復詬病。2023年年底,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曾就微短劇現象發起社會調查,結果顯示,57.75%的受訪者認為有些短劇劇情爛俗,81.03%的受訪者期待短劇的內容和制作更為精良、產出精品。
一年過去,為實現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微短劇市場監管力度愈發強勁。在監管引導及市場自身調節下,微短劇行業也在加速洗牌,從野蠻生長向高質發展提速。近日,中青校媒再次就微短劇話題面向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朋友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251份。調查結果顯示,81.97%的受訪者認為相較過去,近一年來微短劇的整體質量有所提升。微短劇作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正在內外共同的驅動力下提質。“2.0版”的微短劇,不只野蠻生長
相較于長劇,陳慧婷認為短劇節奏很快,劇情很密集且經常反轉。“我可以專注地去看那些關鍵情節,讓我保持很高的關注度。”短劇以其鮮明的風格和緊湊的節奏,成了她的“情緒快餐”。“一部短劇完整地‘刷下來’可能也就三四十分鐘,所以它在很有限的時間里面構建起了完整的故事,滿足了我的需求。”
短劇的這些核心特質也吸引著王偉,“節奏密度非常集中,一集里面可能有一到兩個沖突點;情感‘直給’,直擊痛點。”談到這個,王偉稱每當到了情緒高點,他都很喜歡打開彈幕,“彈幕很幽默,讓我產生共鳴”。
陳慧婷發現,短劇的題材變得越來越豐富了,“不再局限于‘瑪麗蘇’劇情,也不再是滿屏的‘霸道總裁’??苹脛『吐殘鰟∽兌嗔?,畫面質感和演員的演技也有了提升。那些靠無腦爽點堆砌的作品,終將被追求精神營養的用戶淘汰。”陳慧婷說。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舒昊正從事短劇行業,“短劇現在越來越火,樣態越來越豐富。精品化內容也越來越多,還能跟文旅、品牌等多方向結合”。正是看到了短劇的無限潛力,舒昊才決定入局短劇行業。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60.91%的受訪者會被短劇緊湊的劇情所吸引,45.27%的受訪者會為短劇演員的顏值和演技“買單”;此外,題材新穎(43.05%)、制作精良(36.03%)、反映現實問題(34.61%)等因素也吸引著部分受訪者。
作為編劇和導演,舒昊參與制作了眾多短劇。其中,去年在山西臨汾拍攝的《過年好之花饃饃與馬卡龍》尤為亮眼。這部融合了非遺與時尚元素,兼具喜劇、愛情、賀歲等多元素的短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當地花饃的銷量比往年上漲了 35%,還上了當地的新聞聯播節目。”舒昊說,“我們不僅拍了一部戲,還真正拉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這部劇從去年國慶就開始策劃,拍攝僅用7天,后期制作也僅用了15天左右。
“短劇行業在制作質量上迎來了質的飛躍。”談及短劇的變化,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視協網絡視聽藝術創作委員會副會長趙暉指出:“題材愈發豐富,選題不再局限于單一類型,創作手法也多元起來,從傳統的線性敘事到多線并行,各種創新手法不斷涌現。”不僅如此,短劇行業的參與主體也日益多元,除了專門的短劇制作機構,傳統影視制作機構也開始拓展短劇業務。
王偉近期關注的職場女性題材短劇《二十九》,就因實力派演員楊蓉的加盟引發熱議。《二十九》講述兩位都市女性在面對生活與職場的困境時互相幫助的故事。“我其實是發現楊蓉主演了這部劇,覺得她演技很好,所以就關注了。”長劇演員下場演短劇,也意味著長劇和短劇的界限正在逐漸被打破,“只要劇本和演員演技在線,我覺得短劇也可以是優質的”。
“如今,越來越多傳統電影和電視劇的從業者加入短劇制作。”舒昊表示,短劇敘事表現節奏更快,這也對編劇和導演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最開始做信息流的工作人員,到現在編劇、導演、制片、演員、后期等影視劇從業者紛紛下場,長劇與短劇中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為“爽”而“爽”,部分短劇套路化讓受訪者審美疲勞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39.35%的受訪者每周都會觀看短劇。58.77%的受訪者會被愛情題材的微短劇吸引,喜劇(50.38%),懸疑(48.69%),重生、復仇(43.05%)等主題也得到部分受訪者青睞。
“觀眾看短劇時更追求情緒共鳴。” 舒昊舉例說,“比如刑偵、懸疑題材在電影電視劇中常見,但在短劇中相對較少,因為市場認為觀眾很難在短時間內沉浸思考。”
“做短劇為了掙錢,我覺得無可厚非,但是套路化的短劇我非常不認可。”提起套路化的短劇,王偉立即給予了否定。“比如自從‘重生’題材短劇爆火以后,就出現了很多相似的短劇。”王偉說。他認為,用戶會出現審美疲勞,耐心會被消耗掉。
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的楊淵凱也認為,目前的短劇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一些短劇往往只是將同一種話題換不同的人來演繹,比如用不同年齡段的演員來呈現同一劇情。”在他看來,這種追逐流量、生搬硬套的模式很容易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很多短劇都以逆襲、言情等套路化的劇情為主,缺乏創新性,給人一種‘假大空’的感覺”。
除此之外,一些為“爽”而“爽”的“無腦”的劇情也常讓王偉哭笑不得。“一些角色的行為和人設完全不相符,我看完就有一股‘無名火’。”
對于短視頻平臺上的一些“無腦”短劇,陳慧婷稱用東北話來說就是“太招笑了”??吹竭@種類型的短劇,陳慧婷會轉發給自己的朋友,“我要讓大家都看看這劇情有多‘奇葩’”。陳慧婷拿最近刷到的短劇舉例,“劇情里的設定是極端高溫天氣,室外達到70多攝氏度,女生卻還能到室外給弟弟拿回來一瓶冰可樂??吹竭@里我就直接棄劇了。”
陳慧婷坦言,對于那些尋求簡單刺激的網友來說,“無腦”短劇適用于消遣、打發時間。“但是如果短劇行業一直充斥這樣的作品,觀眾的審美水平會受影響,甚至會對缺乏辨別力的低齡觀眾產生誤導。”陳慧婷說。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關于短劇存在的問題,63.88%的受訪者認為部分短劇劇情套路化、缺乏新意,57.89%的受訪者認同部分短劇過度追求“爽點”、缺乏深度,35.85%的受訪者表示部分短劇內容低俗或價值觀導向偏差。除此之外,制作粗糙(29.05%)、演員演技差(24.39%)、廣告植入過多(25.77%)等問題也被部分受訪者詬病。
陳慧婷提到,部分短劇的“五毛錢”特效常讓她大跌眼鏡,“有些古裝劇中的人物有法術,但這些法術既沒有美感,看著也很假”。除此之外,有一些演員的妝造也讓陳慧婷覺得無法接受,“可以看到他們的雙眼皮貼或者臉上的卡粉,讓人一秒出戲”。
關于短劇現存的問題,舒昊認為這并非短劇獨有的現象。“傳統影視劇也面臨類似情況。但由于短劇投資小、制作周期短,這些問題顯得更為突出。”他提到,短劇的創作方向往往并非由創作者或制作方主導,而是由平臺決定,“只是目前,與傳統影視劇相比,短劇制作方和創作方在面對平臺時議價能力極弱,幾乎沒有話語權。”“短”而不“淺”,受訪者期待短劇進入“細糠時代”
雖然短劇的時效性更強,一有熱點題材就需要及時跟進,但陳慧婷卻希望短劇的制作“慢下來”。她表示,流量僅僅是短劇獲得關注的基礎,只有內容有深度了,才可以留住受眾。“創作者首先要遵循最基本的創作倫理和價值觀,然后適當運用一些熱門的元素來吸引‘流量’。”在她看來,劇情的邏輯性、人物的塑造、正面主題的挖掘都是短劇創作者需要關注的因素,“另一方面,我覺得平臺也可以設立一些獎項,去鼓勵優質的短劇創作者,同時加強監管,下架那些低俗的短劇。”
王偉認為,高質量的內容才是亙古不變的“流量密碼”。“商業性和藝術性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如果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就值得被推廣。平臺也應該給予這些優質短劇推流的機會,從而更好地激勵創作者去創作。”令他欣慰的是,一些展現職場女性困境、聚焦求職現實的作品開始嶄露頭角。“這樣下去,短劇慢慢也會成為引發大家思考的載體。”王偉說。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對于短劇行業的規范化發展抱有期待。71.66%的受訪者期待劇本質量得到提升,避免套路化;65.26%的受訪者希望加強內容審核,減少低俗、虛假、暴力等不良內容;55.84%的受訪者希望短劇拓展題材范圍,挖掘更多新穎題材,46.11%的受訪者希望加強對創作者的專業培訓,提升整體創作水平。
內容精品化成為行業共識,跨界融合則是微短劇發展的另一個顯著趨勢。談及短劇與其他行業的結合,舒昊認為:“短劇誕生初期就在為其他行業賦能,如今短劇精品越來越多,也拓展了更多獨立表達的空間。”無論是文旅推廣、品牌宣傳,還是游戲公司、電影的宣發,短劇都正在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新宣傳手段。“比起拍一條中規中矩的廣告,有一定劇情和反轉的短劇,更能引發觀眾興趣。”舒昊還提到,他今年計劃打造更多“非遺+時尚”的系列短劇,繼續探索短劇創新傳播的新模式。中青校媒調查發現,30.34%的受訪者希望短劇多多挖掘本土文化IP,結合地方特色打造精品。
趙暉觀察到,深圳市衛生健康委推出的醫療短劇出圈,既實現了科普效果,又增進了民眾對醫院工作的理解。揚州消防通過短劇宣傳防火知識,搭建起與民眾溝通的橋梁,與民眾之間的互動更加密切。“隨著視聽化社會的到來,短劇等視聽產品也在為社會文化賦能。文旅、公安等部門借助短劇拓展與社會公眾的鏈接,短劇從業者也在發揮專業審美的價值,推動‘短劇+’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趙暉說。
AI技術的發展也為短劇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今年春節,一些AI應用程序和軟件技術的爆火,讓短劇看到了新的發展方向。”趙暉認為,“AI+微短劇”將為行業帶來新的想象空間,“AI賦能短劇行業,不僅提升了創作效率,還可能引發一場視聽技術革命,其產業規模不可限量”。中青校媒調查發現,28.12%的受訪者期待短劇行業技術創新,如AI輔助創作,提升制作效率。
“我很期待短劇成為一種新的媒介。”王偉相信,堅持提質創新的短劇一定會收獲更多粉絲,“短劇行業的創作方向和創新關注點都值得期待”。
“在國內,短劇將在主流文化語境、專家學者的引領以及大眾文化的審美趨勢下,尋求三者之間的平衡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敘事模式。”展望未來,趙暉對短劇行業充滿信心,“質量的提升依然是短劇行業發展的核心,只有做好內容,才能真正賦能千行百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