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正逢農歷正月初九,六盤山下喜氣洋洋,來自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的14支社火隊進城拜年,村民們身著盛裝大顯身手,他們敲鑼打鼓、舞龍耍獅,以熱鬧非凡的社火表演慶祝蛇年新春的到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社火表演現場。 杜亞楠 攝
農歷正月初九在民間有“上九節”的說法,相傳是玉皇大帝的誕辰。在西北地區,這一天被視為祈福納祥的吉日,村民們通過耍社火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愿。作為流傳千年的民俗文化活動,社火植根于鄉土文化與農耕文明,春節期間,社火表演通常從正月初一開始,持續到正月十五,而“上九節”則是社火活動的高潮日。
社火表演現場。 杜亞楠 攝
當天,伴隨著鏗鏘激越的鑼鼓聲,一條條祥龍在街上翻騰起舞,拉開社火表演的序幕。舞獅隊緊隨其后,前撲、跳躍、朝拜,步伐矯健。近距離觀察,有的“獅子”還撓癢、舔毛,逗人開懷。
緊隨而來的便是身著色彩斑斕服裝的秧歌隊,演員個個步伐輕盈、歡快,踩著鼓點晃動手絹、花傘,扭動腰胯,滿臉笑意。
隊伍中,耳邊別著大紅花、手腕挎著竹花籃,扮相夸張、滑稽的“害婆娘娘”俏皮扭動,逗得觀眾喜笑顏開。還有劃旱船、抬花轎、打腰鼓、民族舞等表演輪番上陣,圍觀市民或鼓掌喝彩,或拿出手機拍照記錄,或托起孩子共享歡樂,歡聲笑語不絕于耳。社火巡演經過之處,鼓樂齊鳴、熱鬧非凡。
“熱鬧,看不過來。西北人熱情豪邁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市民蘇小琴與家人搶占了最佳觀看位置,生怕錯過精彩表演,“我發現今年的隊伍中有很多年輕人,他們的表演既具傳統風格,又有許多新的變化。對于西北人而言,社火如今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社火隊伍中的春官送福表演。 杜亞楠 攝
“紅旗招展迎東風,固原社火鬧新春……”社火隊伍中,最為顯眼的則是春官送福表演。伴隨著歡快的鑼鼓聲,身著傳統服飾的春官們粉墨登場。他們手持彩扇,踏著鼓點,或唱或跳,或說或笑,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和夸張生動的表演,將一個個傳統故事和民間傳說演繹得淋漓盡致,引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春官送福這一年俗在六盤山區有著悠久歷史。在當地,春官又叫儀程官,通常走在社火隊前,給所到之處的觀眾送上新春祝福。春官詞為押韻的七言四句,內容以祝福為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以前,春官隊伍所到之處,人們會在村頭或者路口擺暖鍋、端油餅,恭敬相迎,希望能把福氣帶回家。隨著時代發展,春官詞的內容也不斷豐富、與時俱進。如今,春官們不僅要送祝福,還要進行醫保政策、禁毒、交通安全、冬季防火等主題宣講。2024年12月,“春節(六盤山區春官送福)”作為“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的一個子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當天社火表演中,各類新花樣層出不窮。在官廳鎮社火隊內,24位中青年指尖輕舞,上演木偶表演,靈動的木偶在方寸舞臺間演繹歷史,盡顯戲劇魅力,讓傳統中式美學撲面而來,讓現場年味十足。
“從農歷正月開始,我們每個村子都會裝扮社火走村串戶,巡回表演。今年,社火隊特意編排了新節目,還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木偶表演,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加入。”官廳鎮社火隊負責人郭小東表示。
如今,為了讓社火得到更好的傳承,西北多地還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寧夏的多所中小學,社火已成為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學生們通過學習社火表演,不僅了解了傳統文化,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藝術興趣,成為社火表演的新生代傳承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