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博主“是老王家的二姐呀”發布視頻稱,自己在14歲至20歲期間被父母包辦了3次婚姻,16歲時就和“大自己30歲的男子”生下兒子,已委托律師起訴親生父母。該賬號此前還發布了多個視頻,涉及“尋找失散的三妹”“與三妹爭執”“與母親沖突”等劇情,并與幾個自稱“三妹”“大姐”的賬號互動頻繁。
但經抖音“無底線博流量”治理專項團隊研判和查證,該內容系虛假擺拍視頻,目前平臺已對多個關聯賬號予以無限期封禁處置。
(資料圖)
什么叫“加戲反被戲多誤”?這就是——以當事人名義編造集齊了多重獵奇元素的狗血劇情,還做戲做全套地跟幾個“姐妹”互動、在律所門前擺拍,以為能以假亂真,結果卻是搬起“擺拍”的磚頭砸自己腳。
擺拍炒作“社會奇聞”博流量,“是老王家的二姐呀”因此被永久性封號,純屬咎由自取。她的翻車也給很多人敲響了警鐘:無底線博流量,終有代價,也必遭反噬。
不得不說,在當下,有些博主很會拿捏觀眾心態:觀眾胃口容易被懸念、反轉吊起,他們就3秒一個懸念、5秒一個反轉;觀眾注意力容易被戲劇性沖突、反常性情節吸引,他們就在社會情緒的怒點痛點癢點上蹦迪,“量產”沖突、“批發”矛盾。
所以有些視頻內容就是“沖突連著沖突”的刺激性情節大拼盤:惡婆婆欺負兒媳、保姆虐待孩子、兒子手撕親媽、閨蜜背叛自己等劇情的堆砌,讓其看點拉滿、爽點密集。
從“是老王家的二姐呀”發布的家庭倫理劇劇情,到其“姐妹”發布的涵蓋了父母包辦婚姻、重男輕女、未成年生子、家暴、霸總逆襲等話題,都符合這樣的套路。
但激起社會仇視情緒,還動輒披著“真實事件”的假面誤導大眾,是這類渲染家庭矛盾、制造身份對立的“氣人”類虛假擺拍視頻的問題所在。
《半月談》就曾揭示此類“氣人”類虛假擺拍視頻的套路:那些自導自演者通常會采取“類新聞”的拍攝套路,其流程包括炮制熱點、制造爭議、轉載抄襲文案、分工擺拍造假等。這其中,蹭熱點進行劇情創作,刻意模糊“擺拍視頻”和“真實記錄”的界限,是其常見特征。
此舉增加了這些“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自導自演式造假”操作的迷惑性:由于講述或展現的大都是具體的生活化場景,拍攝視頻又像是“真實記錄”,所以往往價值性不高,欺騙性極大。
到頭來,像“14歲起被包辦婚姻”這樣的假消息,會用泡沫化話題虛耗大眾情感,用虛假信息污染網絡信息生態,用“狼來了”效應抬高社會信任成本,既加劇信息的低質化,也扭曲部分受眾的價值觀。
這不是說自媒體不能進行劇情創作,而是說不能用“真人真事”暗示來為純屬虛構的故事的傳播力加杠桿。當“故事會達人”、有編段子愛好不是問題,但不能在虛構、導演、擺拍的前提下營造真實社會事件的幻象,戲弄道德倫理和社會底線。
說白了,自媒體雖然頂著一個“自”字,但也在廣義的“泛媒體”之列,也得遵循某些基本的價值倫理。
正因為這樣的“毒流量”具有極強的負外部性,監管層面、平臺方面在靶向治理上正共同發力、相向而行。
今年3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其中包括“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集中整治“自媒體”造熱點蹭熱點制造“信息陷阱”、無底線吸粉引流牟利等問題。
今年5月27日,抖音啟動了由平臺牽頭、聯動各地相關機構和新聞媒體,就熱點事件當事人和疑似演繹內容進行核實的機制。截至目前,抖音“無底線博流量”治理專項團隊已介入核實203個熱點事件,處罰賬號1174個。
8月28日,抖音又發布了《關于更新“違規蹭熱不當獲利”內容治理規范的公告》,提出平臺遵循“真實身份”“真實內容”“真實營銷”“真實流量”的原則,將對涉及利用“虛假身份”“虛假內容”“虛假營銷”“虛假流量”不當獲利的行為整體從嚴處置。
這次平臺發布的“氣人”類虛假擺拍視頻典型案例中,除了博主自曝“14歲起被包辦婚姻”外,還有某賬號擺拍“兒媳婦喝藥倒地昏迷,婆婆悲痛哭泣”的視頻,多個賬號假冒熱點事件當事人等。對這類無底線博流量的做法加強整治,彰顯的是平臺治理維度的假消息零容忍姿態,傳遞的是流量向上向善的價值取向。
清朗的網絡空間與信息生態,容不得“擺拍炒作”的污染。就此看,對諸如擺拍炒作“14歲起被包辦婚姻”之類的病態做法零容忍,是一種警示——無底線博流量必然會“翻車”,也是一次重申——流量必須向善,底線不可踐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