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牛催化牛市
2014年-2015年的牛市被廣大投資者戲稱為“杠桿牛”。2014年5月,證監會發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和《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放寬了創業板首發條件以及建立創業板再融資制度,杠桿資金環境寬松,直接催化此輪牛市。
盡管這波牛市最終因降杠桿嘎然而止,與2005-2007年的那波牛市相比遜色了一些,但2015年的牛市仍然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根據大盤指數行情表現和成交額數據,本文選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12日作為此輪牛市的區間來分析當年行情。
2014年7月,上證指數走出5年多的下跌趨勢線,接連跨越了120日線、250日牛熊線,進入技術牛市,市場初現普漲態勢,各板塊齊漲,大盤指數震蕩上揚。特別是在當年11月之后的連續降準降息下,資金利率水平的快速下行對市場估值起到了支撐效果,上證指數更是開啟了井噴式的上漲,成交量開始連續放量。至2015年6月12日,將近一年的牛市期間內,上證指數累計上漲152%,深證成指累計上漲146%,創業板漲幅最高,達到177%。
火熱的行情迅速將大批觀望的投資者們拉進場內,老股民加倉,新股民跑步入場,也就是從2014年11月開始,單月新開股票賬戶數突破百萬戶關口,此后連續多個月呈現百萬戶的增長,2015年5月和6月的新開股票賬戶數更是突破千萬戶關口。
如果將此輪牛市區間A股總市值的增量,除以2014年末的投資者數量進行估算,平均每戶可賺取67萬元。不過遺憾的是,2015年牛市終結后緊接著就是指數大跌,大幅抹平了這波牛市所能賺取的收益,這也直接導致2015年度戶均收益不抵2014年平均水平。
板塊表現的持久度分析
在2014年-2015年這輪牛市中,申萬28個行業有27個行業指數實現了翻倍上漲,12個行業指數累計漲幅超200%,銀行板塊指數是唯一一個未實現翻倍增長的板塊,累計漲幅為96.78%。不過縱觀行業表現可以看出,銀行和非銀金融板塊是此輪牛市中最先集體爆發的板塊,對大盤后期的上漲以及市場的交易情緒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從板塊表現的持久度來看,建筑裝飾板塊最終的區間累計漲幅居首,達到271%。該板塊自2014年11月發力上漲,此后的月份中一直位居行業月漲跌幅排行榜的前三位,主要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推進影響,第四季度發改委密集批復各類基建項目。
不過,當提到2014年-2015年牛市時,許多投資者記憶最深的板塊當屬次新股、炒股軟件和互聯網金融等板塊,此輪牛市中分別錄得1511%、899%和530%的漲幅,P2P、互聯網金融概念成為最耀眼的明星。而創業板代表經濟轉型的方向,最終創業板指數成為三大股指中漲幅最大指數(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