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高中課文原文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階寂寂 一作:堦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知識點歸納整理高中
一、重點詞語
號:háo 闔:hé,關閉 枇杷:pí pá 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爨:cuàn
婢:bì 得:得到 日:陽光
稍:稍微 影:日光 先是:這以前
迨:及,等到 庖:廚房 凡:共
嘗:曾經 每:經常 茲:這,此
以:用 過:探望 大類:很像
比:及,等到 頃之:音節助詞 嘗:曾經
歸:舊指女子出嫁 且:那么 制:形式,規制
蓋:傘 或:或者 殆:表揣測,大概
故:以前 去:離開 竟日:整天
二、古今異義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舊,原來的)
南北為一(一,整體)
室僅方丈(方丈,一丈見方)
凡再變矣(凡,總共;再,兩次)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見若影(若,你)
日過午已昏(昏,暗)
或憑幾學書(幾,書桌;書,寫字)
雜植蘭桂竹木于庭(雜,交錯)
比去,以手闔門(比,等到)
亦遂增勝(勝,佳景,引申為光彩)
吾妻來歸(歸,舊時指女子出嫁)
始為籬,已為墻(已,后來、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竟,整)
且何謂閣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發(束發,表示成年)
三、一詞多義
始
室始洞然(才,連詞)
始為籬,已為墻(起初、先,副詞)
過
日過午已昏(超過,動詞)
大母過余曰(探望,動詞)
置
顧視無可置者(放置,動詞)
內外多置小門(設置,動詞)
而
余扃牖而居(助詞,表修飾,無義)
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但,連詞)
為
始為籬,已為墻(做,動詞)
軒東故嘗為廚(作,動詞)
庭中通南北為一(成為,動詞)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對,介詞)
以
以當南日(用來,動詞)
以手闔門(用,介詞)
能以足音辨人(憑借、根據,介詞)
執此以朝(用如“而”,介詞)
謂
且何謂閣子也(叫作,動詞)
嫗每謂余曰(告訴,動詞)
一
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名詞)
先妣嘗一至(常來,副詞)
日
以當南日(太陽,名詞)
不能得日(陽光,名詞)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以前,名詞)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詞)
四、通假字
垣墻周庭,以當南日(“當”通“擋”)
而母立于茲(“而”通“爾”)
五、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乳二世(乳,乳養)
客逾庖而宴(宴,用飯)
執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讀書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墻周庭:垣墻,砌墻,
雨澤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動詞
2.名詞用作狀語
雨澤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從上面)
又北向(北,朝北,行為方向)
東犬西吠(西,朝西,行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親自,親自
3.形容詞用作名詞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許多事)
4.名詞使動用法
垣墻周庭:周,使圍住
六、特殊句式
1.判斷句
用“……也”表示判斷。如: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2)嫗,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號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省主語“余”)
2)( )借書滿架(省主語“余”)
3)吾兒,()久不見若影(省主語“吾”)
4)使( )不上漏(省兼語“之”)
5)明月( )半墻(省謂語“照”)
6)余自束發讀書()軒中(省介詞“于”)
7)垣墻( )周庭(省介詞“于”)
3.倒裝句
介詞結構后置。下列各句狀語(下劃線)放在動詞、形容詞(粗體)之后。翻譯時,一般將狀語前移。如:
1)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種蘭桂竹木)
2)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在這里居住)
3)室西連于中閨(與中閨相連)
4)雞棲于廳(在廳里棲息)
5)其制稍異于前(跟以前不同)
項脊軒志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和場面,借平淡的生活瑣事,表達真摯感情的方法。
2.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著重了解文中所抒發的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人事滄桑的感慨。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作家作品
要求學生看注解①,教師補充:《項脊軒志》是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為什么給書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據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自幼苦讀,九歲能屬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為“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
歸有光雖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覽群書,在散文創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馬遷和歐陽修的影響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強。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項脊軒志》,就是屬于這種性質的抒情散文。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正音。
補充注音:
2.補充注釋:
(1)不能得日:得到陽光。
(2)萬籟有聲:一切聲音都聽得到。
(3)日過午已昏:屋里光線昏暗。
(4)庭階寂寂:少有人跡。
(5)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
(6)凡再變矣:凡,總共;再:兩次。
(7)相為應答: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串行答疑,對共性問題課堂上加以講解。
三、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課后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課后練習二、三。
2.請學生朗讀課文,為背誦做準備。
二、講讀課文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提問: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具體地寫他的書齋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的?
明確:
①寫項脊軒的小:舊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納;
②接著寫舊:直接點明是“百年老屋”;
③寫破漏:“塵泥滲確,雨澤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則又見其小;④寫陰暗;“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教師點撥:這樣寫,形象而具體,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別是“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一句,尤為生動。屋頂上東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動書桌,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顯得有點狼狽。
提問:作者對這樣的書齋,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呢?
明確:作者并沒有嫌棄它,鄙薄它,相反,對它卻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
教師點撥:開頭這樣寫,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跟下面寫修葺后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書齋,頗有情趣,十分可愛,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以便進一步表現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提問:經過修葺后的項脊軒變得怎樣了?
明確:變得不漏、不暗了。辟,開。垣墻周 庭,在院子周圍筑起了墻。庭院里又種植了蘭、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欄桅,“亦遂增勝”,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問:在這樣環境里讀書,你覺得如何?(問題提出后并不要求學生回答,而讓大家反復朗讀下面幾句來加深體會。這幾句是:“借書滿架,僵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后由教師講解。)
“借書滿架”,足見軒中人的好學,書未必真的都是借來的。“偃仰嘯歌”,見課文注釋、,這是就字面意思解釋。其實這是極寫讀書之樂,只有當讀書有所得的時候,才會高興得這個樣子。至于作者為什么一會兒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著”呢?顯然又是在進一步考慮書中的問題,有更大收獲。
提問:“萬籟有聲”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籟,孔穴里發出的聲音,也泛指聲音。
再問:是寫環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
進一步問:“萬籟有聲”與“萬籟俱寂”哪一個更幽靜?(這個問題提出后估計課堂氣氛可能比較活躍,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爭辯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師歸納講解。)
“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里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啊。
下文寫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啄食來點染:到了夜晚,書齋的景物、境界則更幽美。更靜謐。寫明月,用“半墻”來烘托;寫桂樹,以“斑駁”的倩影來描摹;接著,由靜而動,寫清風徐徐吹拂,用“影動”來襯托,又以“珊珊”(課文注為“美好的樣子”,有的書上解作“形容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之語來渲染,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閑適。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畫面!(講讀至此,讓學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讀課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為止。最后集體背誦一遍。)
三、小結: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中學語文老師怎么講好文言文
由老師逐句講解后過度到學生“自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自講”文言文的四個階段 (一)講詞句 這是學生自講文言文的初級階段,是在學生的文言知識積累較薄弱的情況下進行的自講。這時的文言文學習,以教師“逐句講解”為主,學生“自講”為輔。
這一時期,教師應指導學生識記文學文化常識,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教會學生識別常見的詞法,如使動、意動等,句法,如判斷句、被動句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語法知識。 同時,要盡量提供學生“自講”的機會,碰到學生能力范圍內的詞句,就盡量“提問”學生,叫學生來講。
這時的學生自講,表現為對教師關于常識、語言點等提問的回答。 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必修1)第一句為“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可以“逐句講解”的知識點有:①鄭:鄭國國都;②以:介詞,因;③于晉:介詞“于”和名詞“晉”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翻譯時翻譯到謂語“無禮”的前面。于:對。
④于楚:? 以上的①是對實詞的講解,②是對虛詞的講解,③是對句式的講解,而④就可以挑出來提問學生,要學生“自講”了。因為這里的“于楚”和③的“于晉”都是介賓短語后置,而且介詞“于”都可以翻譯為“對”。
提問學生,要求學生自講“于楚”,既是對學生聽講效果的檢測,也是對學生“自講”的一種初級訓練。 (二)講語段 在學生的文言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查看工具書、參考書,講解指定的語段了。
在講解語段時,要遵循以下步驟:①讀,即將所講的片斷讀一遍,目的在于訂正讀音,也使同學們再熟悉一下語段;②問,“自講”的學生在準備自講時,有些問題可能還沒有查清,這時可以先向老師或同學問清楚;③講,講解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④譯,將語段翻譯一遍,盡量直譯;⑤答,回答同學的疑問,或老師的提問。 這是比較正式的“自講”了,達到了這個水平的學生,其文言文閱讀能力已經比較高了。
(三)講鑒賞 經過一定的訓練以后,一般的學生對于“自講”淺易文言文的文言知識應該問題不大了。也就是說,一般的學生自主閱讀淺易文言文,已經沒什么文字障礙了。
這時候,就要適當地指導學生“自講”對于文言文的鑒賞了。